如果抵制贊助商的聲浪最終淹沒的是年輕球員的成長之路,中國足球將在輿論絞殺中陷入更深困境。
文|劉成康
2025年7月21日足球日報,中國汽車品牌比亞迪與國際米蘭足球俱樂部達成合作。在連續贊助歐洲杯、美洲杯、歐洲U-21青年錦標賽等國際大賽之后,比亞迪將又將足球營銷版圖拓展至五大聯賽。
就在比亞迪足球營銷邁出關鍵一步之時,在國內的社交平臺上,卻出現了“抵制比亞迪贊助國足”的輿論風波,其中不乏“誰贊助國足就抵制誰”、“國足不配獲得贊助”等言論。
7月18日,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發布公告,比亞迪正式成為“中國之隊”官方合作伙伴(汽車類)。據報道雙方將簽約5年,每年的贊助額平均為1500萬元。其中,贊助對象不只是國足,而是包含男女足各年齡段國家隊、青訓培養在內的整個國字號隊伍,及其留洋計劃。
圖源: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
本是同一品牌橫跨東西半球、國內外兩開花的體育營銷,卻變成引起“公憤”的一場鬧劇,這在一定程度上映照出中國足球生態的割裂與荒誕。
抵制國足贊助商風波
近年來,國字號隊伍成績陷入低谷,每每輸球都陷入巨大的負面輿論之中,“抵制國足”也逐漸成為流量密碼,國足的商業價值也隨之萎縮。比亞迪的贊助本是雪中送炭,卻最終陷入輿論漩渦,從而使得比亞迪、中國足球、中國之隊其它贊助商以及中國之隊未來的商業前景都蒙上一層陰影。
據部分媒體報道,此次抵制國足贊助商的風波,看似是球迷情緒的宣泄,實則暗藏商業操作的陰影,是某車企競爭對手雇傭水軍煽動。利用公眾對國足輸給印尼、無緣世界杯等成績的不滿,轉移矛盾焦點,試圖通過輿論打擊比亞迪品牌。
這種“陰謀論”是否屬實我們無從印證,但此次輿論風波能形成如此規模,根源還是在于有不少網友對國足的極度不滿,憤怒隨之蔓延至和國足相關聯的品牌。
圖源:網絡
但這場看似“正義”的抵制,傷害的卻遠不止一個汽車品牌,更是整個中國足球運動。按照原計劃,比亞迪此次贊助的部分費用,將用于支持各青訓、留洋等為中國足球未來造血的重要板塊。但經過這場風波,雙方的合作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影響,讓本就脆弱的青訓再添一層陰影。
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企業贊助信心,此次事件向市場傳遞危險信號:贊助國足可能引發消費者抵制。若每次贊助都引發抵制,最終受害的仍是這項運動本身。中國足球生態本就脆弱,經不起這樣的信任危機。
抵制風波折射出更深層的社會心理:成績至上論的扭曲。當球迷將對成年隊戰績的不滿,無差別發泄到所有關聯方時,傷害的是足球發展的根基。當國足因成績差而被全民抵制,當全民抵制引發中國足球陷入贊助商流失的經濟困境,當經濟困境導致中國足球水平難以提高,相信這樣“抵制贊助—資金萎縮—水平停滯—抵制加劇”的惡性循環,并不是大家所希望看到的。如果抵制贊助商的聲浪最終淹沒的是年輕球員的成長之路,中國足球將在輿論絞殺中陷入更深困境。
蘇超與國足對比亂象
在此次輿論風波中,除了抵制國足贊助商,其中還有“贊助國足不如贊助蘇超”、”投資國足的錢不如拿來搞各省城市聯賽“等言論。在蘇超點燃大量民眾的足球熱情之后,國足乃至職業足球,都成為了被抨擊和嘲諷的對象。
許多網友從競技實力、拼搏精神、商業贊助等層面,將蘇超與國足和中國職業足球相對比,并且有部分網友甚至認為蘇超在各方面都超過了國足和中超。
蘇超等地方業余賽事、中超等職業賽事和國足,三者本就有著不同的定位與功能,不適合拿來直接對比。蘇超等地方業余賽事是推廣群眾體育、激活基層參與的平臺;中超等職業賽事則是培養職業球員、提升競技水平的引擎;國足則是精英足球的代表,為的是爭奪國際榮譽。
蘇超人氣火爆
圖源: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
在競技層面,三者有著巨大的鴻溝,商業邏輯更是大不相同。蘇超贊助商看重的是短平快的曝光回報,而對職業足球和國足的贊助,更多的則是長期投入和回報。
蘇超的火爆本應是足球多元生態的喜訊,蘇超與職業足球和國足本應互補而非對立,卻被扭曲為攻擊職業足球和國足的武器。其實這種言論并非蘇超爆火之后才出現,幾年前村超走紅之時,就已經有類似言論。
這種言論背后或許是對足球運動的認知不足,也可能是對于國足和中國職業足球恨鐵不成鋼的反諷。但當這種對立情緒蔓延開來,影響到更多還未或正開始接觸足球運動的人,將會進一步導致中國足球輿論環境的惡化。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對立情緒被利用,當草根足球的純粹激情淪為打擊競爭對手或貶低國足的輿論陷阱,中國足球的整體利益將成為最大犧牲品。
從割裂到共生
比亞迪贊助風波與蘇超現象引發的對比亂象,說到底還是繞不開國足在賽場上的不佳表現和成績。但中國足球的發展是系統性問題,并非抵制國足贊助商就可以撥亂反正。相反,在國足成績陷入低谷之時,我們更應該提倡著眼于中國足球未來發展的商業合作,并引導正確的商業贊助的價值導向與責任倫理。
品牌贊助體育,不只是單純的商業交易或品牌曝光手段,更是一種具有一定社會責任的投資行為。比亞迪對中國之隊的贊助,其核心價值恰恰體現在對青訓和留洋計劃的長期投入上,這是一種著眼于未來和長遠足球根基建設的戰略性投入。
比亞迪攜手“中國足球小將”征戰“2034杯”
圖源:比亞迪汽車
其次,與其抵制國足贊助商,不如推動建立更加透明公開的運作體系。民眾對國足的憤怒,不單是成績不佳,更在于多年來高投入與糟糕成績之間的巨大落差。近年來的足壇反腐風暴,則讓中國足球陷入更嚴重的信任危機。如果贊助資金的分配、青訓項目的進展、留洋球員的成長軌跡,都可以通過清晰、持續、可驗證的方式向公眾展示,那么 “錢打水漂”的猜疑也會逐漸消散,公眾也能看到投入的“種子”如何生根發芽。
此外,媒體與意見領袖也應承擔起理性引導的責任。在報道與評論中,需清晰辨析蘇超的群眾體育價值與國足的國際賽場使命,闡明不同層級賽事、不同贊助模式的差異性,避免非此即彼的簡單對立,消解“捧一踩一”的輿論陷阱,引導公眾以更成熟、更建設性的視角看待中國足球的多元發展與商業支持。例如中國龍之隊就在比亞迪贊助國足風波之后,發文聲援中國足球青訓事業和比亞迪。
圖源:中國龍之隊球迷會
草根的蘇超、職業的中超、肩負國家使命的國足,如同金字塔的基座、塔身與塔尖,各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與價值。贊助商的投入,無論是投向基層的短平快,還是投向塔尖的“長周期”,都是支撐這座金字塔屹立不倒的必需養分。
中國足球的未來,不在割裂的狂歡中,而在共識的重建里。足球擁有多層次和多樣化的生態,足球可以承載最樸素的鄉土情懷,凝聚最真誠的集體榮譽,激發最動人的拼搏精神。它不應當被極端化的“成績至上論”所綁架,被扭曲為地域對立的借口,被異化為拉踩的工具。
“無知”言論從何而來
反思這場風波,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浮出水面:為何如此非理性、且明顯損害足球根基的“抵制贊助商”言論能形成巨大聲浪?這揭示了中國足球輿論場的一個頑疾——大量脫離足球實踐、缺乏基本認知的“無知內容”充斥其中。
這些內容往往源于對足球運動規律、青訓周期漫長性、國家隊建設復雜性以及商業贊助邏輯的嚴重誤讀。憤怒的情緒輕易裹挾了判斷,將復雜的系統性問題遷怒于成績不佳的國足及其關聯方,甚至將不同層級的足球形態(如蘇超與國足)進行荒謬的對立比較。
圖源: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
這種“無知”,很大程度上源于相對于中國14億人口而言極低的足球人口基數,以及大眾對足球運動的參與度。當大多數發聲者僅僅是“看客”而非親身參與者時,他們對足球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輸贏表象和情緒宣泄層面,難以體會青訓投入的戰略意義,更易被片面、極端的言論所煽動。
要真正消解這類“無知抵制”,根本之道在于擴大足球人口基數,讓更多國人真正走上球場,體驗足球的規則、團隊協作與長期投入的價值。只有當“踢球的人”足夠多,形成廣泛而堅實的足球文化基礎,輿論場才能孕育出更理性、更具建設性的聲音,理解贊助對于青訓如同血液般不可或缺,最終讓“抵制贊助商”這類自毀長城的行為失去市場。 否則,輿論的絞殺只會讓中國足球的未來之路更加逼仄。
注:本文所用封面圖片來自體育大生意